为什么不想群聊了?
文 | 江晓白
有人说,人与人的感情,生于共鸣,败于距离,毁于分歧。
这句话,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交,尤其是微信群聊。
加好友、改备注、建群、置顶、水群,是一段感情的开端和高潮;
不说话、清除聊天记录、取消置顶、退群,是一段关系的隔阂和消亡。
这个过程,是气氛从热闹到冷清的无奈,也是人们从亲密到疏离的常态。
01
置顶群聊,是因为无话不说
去年,我建了一个微信群,群成员大多数是某写作APP上的文友。
因为志趣相投,又因为在现实中互不相识,大家没什么隔阂,欢腾得很,早上问安,中午秀美食,晚上呢,则更是聊到飞起。
有结束工作后放松身心,发幽默段子,引大家哈哈大笑的:
“如何证明一个人老了?沐浴露用完了,洗发水还剩大半瓶;
什么是与时俱进的社交礼仪?以前逐客是端茶,现在是‘我加你微信吧’。”
有读书后活学活用,交流心得,让人收获干货的:
“《战国策》里面的劝服话术,可以运用起来和熊孩子斗智斗勇。比如说,孩子不好好写作业。
你可以通知他‘这么调皮,周末不带你去博物馆了’;而不是威胁他‘你拖拖拉拉,我要告诉你们老师’。
这两种不同的说法,是心理学上的说服手段,一个是让他失去正面的东西——去不成博物馆,一个是让他得到负面的东西——被老师批评,前者会更有效果。”
有倾诉求助的:“我没安全感,能让老公上交工资卡吗?”
很快有群友支招:“让男人上交工资卡的家庭,是‘妻子所有制家庭’,是奴隶社会里‘人剥削人’的制度。你今天盘剥他到‘一文不剩’,他明天就会对你‘一毛不拨’,因为没钱给你买玫瑰花。”
当然,除了这些,大家也会晒晒孩子,说说生活琐事,谈谈音乐和电影,兴起时,有人高歌一曲,有人吟诗一首。
总之,大家说说笑笑,好不热闹,一会儿不看,未读消息就显示99+。
群成员之间的这种磁场,就像伯牙和子期,一个弹美妙之音,一个言赞赏之词,唱和之间,全部都是“懂得”和“欣赏”的默契,让人心醉。
“很多人结婚只是为了找一个和自己一起看电影的人 而不是能够分享看电影心得的人。”
其实不仅仅是选择结婚对象,交友也是想找同频率的人。因为苍茫世间,人人孤独,人人渴望倾诉,渴望被倾听。
很幸运,群友们找到了。他们纷纷置顶了群聊。
02
消息免打扰,是因为无话可说
但,不是所有的微信群,都是如此其乐融融的。更多的时候,它令人不堪其扰。比如:
广告群:“纯正红糖,手工打磨,买三送一,现在抢购优惠更多哦。”
拉票群:“我是XXX,正在参加XXX大赛,麻烦投我一票。”
集赞群:“商场做活动,XXX商品集齐100个赞打8折,大家帮忙点赞我第一条朋友圈啊。”
之所以群聊出现这么多“垃圾信息”,是因为微信群已经一片死寂,一些聪明人又不想浪费群资源,就见缝插针利用起来。
而微信群从沸腾到静默的原因,也很简单,因为群友分化成了两种人,观望者和失望者。
“观望者”是这样的:
群里好多大咖,好多牛人啊,我才疏学浅,说错了难免丢人,不如先看看吧;
群里好多熟人啊,我要是说了消极抱怨的话,只会暴露隐私,不如听别人说;
我每天忙家务,忙孩子,忙工作,累得不行,根本没精力发言,还是潜水吧。
“失望者”则是这样的:
抛出的话题没人接,即便有人接了,大家也是七嘴八舌,各说各话。比如:
群友说“大海很美”,有人说“淹死过人”;
群友说“日本人很有匠人精神”,有人说“我们要抵制日货”;
群友说“婆婆不能当妈看,尊重她就行”,有人说“婆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”……
当然,在多元化语境下,相互交换观点是没问题的,但一些人,是为杠而杠,为辩而辩,这难免让人失望。
其实,无论是“观望者”还是“失望者”,大家之所以沉默,不过是因为“无话可说”。
层次不同、观点有异、意见相左,说得再多,都是浪费口舌,那索性就做个隐形人,图个清静。
梁实秋在《谈友谊》中说: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臭味相投,方能永以为好。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,纵不必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,也自然有个界线。”
这段话,很好地解释了微信群从热闹到冷清的原因。
03
人来人往,缘起缘灭,都是常态
因为无话不说,我们置顶群聊;因为无话可说,我们取消置顶。
这一切,都是常态。就像生活中,有人进入了你的圈子,一开始,大家言笑晏晏,同悲共苦,恨不得做连体婴儿。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有人一路成长,有人原地踏步;有人灵魂有趣,有人面目可憎;有人固守一方,有人遍走九州。
这个时候,一段友谊,就走到了分岔路口。这无关对错,无关好坏,只因缘分使然。
管宁与华歆,二人互为影像,吟诗饮酒,谈古论今,清风明月,好不快活;但面对人声喧哗、名车贵马,华歆忍不住前往探究竟,待他返回,管宁已割席绝交;
鲁迅与闰土,少年时交好,两人一起看西瓜,刺猹,捕麻雀,捡贝壳;但多年后重逢,闰土恭恭敬敬唤鲁迅“老爷”,两人之间隔起了可悲的厚障壁;
张爱玲与炎樱,少女时期要好得如同同性恋,但后来两人互生嫌隙……
有道是:天下无不散之宴席。
现实生活中的分道扬镳,也是网络社交的映照。热情的笑脸,夸张的语气词,搞怪卖萌的表情包,互道晚安的温柔,点赞转发的支持,其实都只是一时一段的感情衍生物。
等到大家相识渐深,分歧渐多,也就少了相互迁就。一旦“赤诚相待”,要么情似真金,因得火淬炼而坚不可摧;要么刚好相反。
网上有段话说:“你总要接受这世上突如其来的失去,比如,洒了的牛奶、遗失的钱包、断掉的友情、走散的爱人。”
梁实秋说:“你走,我不送你;你来,无论多大风多大雨,我都去接你。”
从加好友、改备注、拉群,到不再说话、退群,我们因缘起而珍惜,因缘灭而铭记。
04
把精力,留给真实的人生
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:在人际关系这件事上,人的脑力是有限的,它允许每个人拥有稳定社交关系的上限为148人,而深入交往的仅为20人左右。
所以,那些联结非常紧密的,被称为“强关系”,与之对应的,则是“弱关系”。
如果我们把精力都花费在维系网络社交这种“弱关系”上,那用在现实生活中“强关系”上的时间就少了。
有道是:面对面的交流,是最好的交流。纵观周围,那些过得好的人,都淡化了网络社交,不再沉迷微信群聊。
他们聚集同好,赏诗说词、坐而论道,一边品茗,一边辩论,享受思想碰撞的乐趣;
他们拜见名师、求索书海,以前人智慧加自己所悟,在获取新知后疑惑尽释;
他们与亲人、至交一起,或喝茶、逛街,或纵情山水,或者相对而坐,无论干什么,都尽兴尽情,旧时酣俨的交好时光,在陪伴中依然如故……
林语堂说,幸福人生,无非四件事: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,二是吃父母做的菜,三是听爱人讲情话,四是跟孩子做游戏。
是的,和身边的人一起睡觉、吃饭、谈情、玩耍,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,才是热热闹闹、兴兴头头的烟火日子。
这其中的每一寸欢欣、每一处繁盛,最有触感,最实在,也最值得我们付出热情。
它比起“蒙面”社交、隔空问好、遥送祝福,更让人依恋和期待。
诗人舒婷曾在诗中写道:“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,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。”
电影《头号玩家》中说:“不管你在真实生活中有多痛苦,但那才是你能真正吃上一顿好饭的地方。”
所以,与其为网络社交思虑伤神,不如对真实生活竭尽全力。毕竟,交友不是人生目的,幸福才是。
转载来源:作者江晓白,自由撰稿人,在清风烈酒里,执笔慰风尘。本文为“碧读好书”原创,好书像碧玉般珍贵!原创美文、好书好课、新书资讯等,伴你成长!图/摄图网